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生命力——我读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读了此书,能让我们不再幼稚,而真正成熟起来。——柳袁照《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生命力——我读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把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引进了一个探索教育心灵旅程的奇妙世界。——郭振有《200页的干货总结——3分钟给你教学勇气!》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帕尔默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走?》)
内容提要——
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生命力
——我读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
原创|柳袁照
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生命力
我读这本《教学勇气》本书,读了好长一段时光,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断断续续地读,断断续续地摘录,边读边摘录也边写下体会,以及触发的思考、联想。读这本书,会想到其他书。我们当下太多的教育之书,真真假假,瞎子摸象。
读这本书,会联想到这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我们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许多的教学改革、课堂改革,都是似是而非,有些汗颜、有些惭愧、也有些无奈。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包括校长可以好好读一读,一定有豁然开朗之感受。
这是一本有趣的,有文学情趣的书,读了,就必须读完,否则心不甘,放不下。
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十年。当下我们哪一个教育专家能沉下来、静下心来,写一本书的?能用十年的时间?写一本书能用上十年时间的书?本书的十年纪念版序中有一句话: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教与学,等于攀爬高山峻岭。作者十年爬一座山,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精神可嘉,严谨又浪漫。
历史上曹雪芹用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红楼梦》,经得起推敲,——历史的推敲。曹雪芹写了一个大观园,写了大观园里的几百个人,从而呈现了一个时代。而《教学勇气》写了一个课堂,——教学课堂,虽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课堂,但是在教育这个微观的领域,作者展现了一幅幅教学景观图:鲜活,生动、真实。虽然是一本理论书,但是绝不是一本理论到理论的著述,而是从实践到理论,满满的都是案例,于日常教学中获得启发,然后研究,归纳、分析,对比、比较,满满都是真知灼见。他的课堂如一个“大观园”,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正面的、反面的,肯定的、否定的,如一个个角色,都在那里出场、表演、谢幕。
作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作家。文学的色彩渗透在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之中,每个章节都以一首“诗”开启,不是渲染气氛,不是点缀,而是诗与文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诗,精辟、生动、形象,放置文首,犹如宝塔之顶,有一颗夜明珠,熠熠生辉。这些诗一般都是名家名篇,本书作者帕克善于巧用、活用。天造地设一般,假如他没有对诗歌史的整体把握,诗的阅读量不够,如何能找得到她们?用一首诗统领整个章节,恰如灵魂,何时好啊: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布莱克(Blake,W.)《天真的预兆》
此诗,被冠于书的第五章之首。第五章的题目“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诗中的“沙粒”、“野花”、“掌心”之意象与“世界”、“天堂”、“永恒”、“片刻”之概念,已经突破了诗本身之内涵,在教学共同体中,成为诸如“知识”、“认知”、“认知过程”、“技巧”、“天赋”、“模式”、“教学法”等概念、或要素的“化身”。教育一旦与诗结合,如朝阳映照于山水上。阅读其书,如美妙地徜徉于山水阳光之中。
如何理解《教学勇气》这个书名?帕克不用“教育”这个概念,而用“教学”这个概念。心无旁骛关注“教学”,他一辈子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研究不同的形态,研究真教学,除此,也研究伪教学、假教学、似是而非的教学。然而,我感觉在“教学”的后面,他关注的真正的“教育”问题。“勇气”指什么?把“教学”与“勇气”放在一起,本身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在这里,我以为是定力、是智慧、是内心的力量。而绝对不是指方法、方式、手段等,而蕴含的是爱,是真、善、美,它超越一切,能调和、解决一切矛盾与问题。
他把教学、把课堂当作整个的世界,并以整体地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整个的世界。从中他说:“开拓了生命力”,并解释道“在我们的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他的教学的世界,是与老师的内心世界是统一的。他把内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课堂的实践与内心的实践高度地契合。在内心实践中,同样的也是什么都能发生,有失落,也有失败,也不都是美好与美妙。
把握教学,在作者看来,主要在于内心世界的状态。而把控内心世界的能力在哪里?即所谓的“教学勇气”在哪里?
帕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虔敬派的故事:我们需要一件有两个口袋的外套,一个口袋装泥土,另一个口袋装黄金。我们用一件有两个口袋的外套提醒自己我们是谁?一个有寓意的故事,我们该不该深思?
在帕克看来,老师的爱有一种“超越力量”,他用了一概念:“伟大事物的魅力”来阐述她。魅力从何而来?源自于天地万物,一草一木都有伟大的魅力,魅力无时不来,无处不在,放射着永恒的不竭的光芒。作者发问:只是我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具备了感受的能力了吗?进而他接着说:一个只有自身也具有魅力和人,才能感受到除自身之外的魅力。他又问:我们自身的魅力在哪里?他自问自答:只在我们的内心。不断地追问:我们的内心是一片美丽而美妙的世界吗?不断地自我回答:那里确实充满着无限的美的张力。
任何没有爱的东西,都是病态的东西,教学也不例外。下面三句话让我震撼与感动他说:
“重视教师生活内心景观,回归教师的内在生命。”
“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以这样的伟大事物魅力之力量,开创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即“教学”,教学内在生命且与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对话。”
本书属于有爱心的老师。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老师不了解自我,就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科。不要责怪学生,或者说,不要过多的责怪学生。帕克说,他经常听到老师责怪学生,说学生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帕克打了一个比方,如同一个医生说,请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这里送,我不会给他们治疗,请给我健康的病人,从而让我成为一个好医生。这话说得太绝了。当下,我们也有太多的这样的老师。
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面临着许多共同的东西。帕克·帕尔默说:“社会痴迷教育外在的东西。”我们不能被社会所绑架,需要何等的勇气?他批评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使得教师为测试而教。有一段话帕克说得很直接了当,他说,教师是无法接受“官方的万能机器”编制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而会挫伤那些能真正理解教育、理解教学、能寻找到出路教师的锐气,使他们束手无策。(《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因而,帕克·帕尔默又说:“ 教师要有探索内心景观的能力”,以此与社会的痴迷相抗衡。
“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威信。权威、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
从威信这个词本身的词义来看,原创是其核心内涵。
权威、威信赋予给那些被认为是原创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生活的原创者,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扮演远远疏离于他们自己心灵的角色。
一旦教师靠法律或技术的强制力量过活,他们就无权威、威信可言了。”
教育的、教学的管理者,何尝不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的误区,我们应该避难,一种是“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的活动,因而课堂就称为冷冰冰的、抽象的场所。另一种“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活动”,因而,教学就成了自我陶醉。”
教学是一个共同体,教学不是分裂的、割裂的、对立的,各种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作者的视野异常开阔,哲学的视野、社会学的视野、文学的视野、教育学的视野、心理学的视野,等等,也都成为一个共同体,在整合他的这个“教学勇气”的体系中相联系、相权衡,发挥着作用。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今天我们的教学开创了这样的空间了吗?是真正的,而不是名义上、挂在嘴上的,并且是真心实意的践行、实践着的。
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帕克的这个“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他说: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这个空间,应该沉默和争论并存。
作者说这是一种悖论。他所说的悖论,即是我们常说的矛盾,把握悖论,即是把握矛盾的统一,处理好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能做到如此,即是魅力,所谓教学的勇气。
教师要创造空间,而不是填满空间。帕克用了一个词语,他说教师要像“牧羊犬”。牧羊犬有什么特点、功能?隐喻是什么?
“活在永恒当下”是帕克一再强调的观点。我们教育人,常常忘掉人生是一个整体,是一条河的整体,一座森林的整体,一座山的整体。而会抓住局部,以这一部分去为另一部分作出牺牲。牺牲河流的上游,即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他所谓的未来服务奠基,那这条河坏了上游,还会有它的中游与下游吗?同理,没有山脚怎么有山峰,没有森林的幼年期,怎么能有它的盛年期?
读了此书,能让我们不再幼稚,而真正成熟起来。感觉我们很幼稚,我们的教育专家也很幼稚,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幼稚。我们的专家像小孩子,在课堂上学了点什么,就去贩卖,开学堂,做老师。指导别人,做导师,呼风唤雨。一度时间我们一味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是偏颇的。帕克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读到此,有眼睛一亮之感觉,帕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与未来的教育之门。
2017年10月10日至11月11日
延伸阅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200页的干货总结
3分钟给你教学勇气!
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把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引进了一个探索教育心灵旅程的奇妙世界。
这句话是前任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对一本教育学著作的高度评价,而他所指的这本书正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博士的教育名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帕克•帕尔默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演说家和活动家。他在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有多年的深入研究,《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就是他的这些研究成果的一种集中体现。
这本书是十周年纪念版本,作者帕卡博士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正如作者本人说的那样,这本书很适合那些“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的老师来看。
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对于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探讨。什么是真正好的教学,教师面对恐惧该如何去做,如何去重拾教学自信,如何找到跟自己契合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统统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读完你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
以下是200页的干货总结:
一.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1、好的教师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制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制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2、自身认同可以构成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而这些力量使得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
3、教师在一段时间就会开始排斥教学,开启自我保护模式,远离学科,远离学生,甚至远离自我,这是一种失去心灵的体现。
4、当教师失去心灵的时候,就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启发引领自己心灵的导师,来唤醒自己的内心,重建教学信心。在导师的引领下,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自我独特性,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让自己的教学变得优秀。
5、除了引领心灵的导师之外,教师还需要与教学相遇,铸造自己的学科,同时也让学科铸造自己。
6、教师应该聆听自己的内心,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只有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二.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1、从三个方面剖析恐惧:
①学生时期恐惧课堂,产生厌学情绪;
②当教师时恐惧教学、恐惧学生、恐惧家长等;
③恐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
2、面对问题学生,教师在一些处理方式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往往是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提供治疗的方法。
3、教师还存在于一种极少意识到的恐惧:来自于对年轻人评判的恐惧。
4、在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和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认识方式上我们常常存在恐惧。
5、恐惧无处不在,但教师要正视这种恐惧,恐惧可以有,但不能置身心于恐惧,要打破那种分离的恐惧状态,与校长、学生、世界建立联系。
三.教与学的悖论
1、全面认识世界,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控制,全面地看待事物,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统一可能会促使自身完整。
2、当把教与学分离,结果将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
3、自我的局限和潜能
①意识到我们的才干和能力才能帮助我们更始终如一地出自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完整进行教学。②当我们连和别人一起反省教学都觉得痛苦、毫无乐趣时,我们需要消除恐惧、恢复信心去进行下一步。③要想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
4.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的六个悖论:
①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②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③这个空间应该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④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
⑤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
⑥这个空间应该沉默和争论并存。
5.把握对立的张力
每一个好教师、每一个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
四.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1.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三个共同体模式:
①治疗模式。使亲密在人际关系拥有最高的价值,但当一切关系都以亲密与否为判断基准时,我们的世界会收缩成一个逐渐消失的点。
②公民模式。为治疗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矫正机会。共享资源,解决冲突,追求共同利益。
③市场模式。巧妙地把治疗型的个人主义和公民型的实用主义结合在一起。
2.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①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
②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
3.重温真理
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4.伟大事物的魅力
①什么是伟大事物
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②在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之前,我们不可能认识宇宙中的伟大事物。
5.认知与神圣
认知、教学和学习都植根于神圣的土壤,教师职业需要培养一种神圣感。
五.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1.第三事物
①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必须在教学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这伟大事物就是第三事物;
②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③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特征是:第三事物真实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能令教师和学生都为他们的所作所说负责。
④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尊重学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被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拓展个人界限、扩大共同体归属感。
⑤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也尊重学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激活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关联。
2.微观小宇宙的教学
从微观小宇宙出发的教学中,要同时对主体和学生负责任,不会像一间智力的快餐店那样只把“片面”的信息传送学生,而是去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和它的含义是什么。
3.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教师在向新的教学法进发过程中,因为对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能不好而产生内疚感,要想抵消内疚感就需要做到下面两点:
①开放学习空间时做事的理念;
②认识维持一个开放空间所需的技术手段。
六.共事切磋
1.教师如果想自我成长,不自我蒙蔽、不故步自封,就需要同事间相互多多切磋,多多对话;
2.不断设置新的对话主体,能够帮助教师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教师自身认同,也能使得课堂不涣散,学生兴趣足,注意力更集中;
3.当我们在有了新的对话主体后,还需要有一个对话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尊敬彼此的弱点,避免冷场。
4.优质教学的对话需要有领导去期待和引导形成共同体。当人们想要做一件事但不能自己去实现时,领导可以为人们提供理由和许可。
七.心怀希望教学
1.在教育改革的面前总是充满着各种阻力,但是只有面对和克服这类阻力,才会取得重大的社会变化。
2.外部加诸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为深重。所以会给你选择不再分离的生活的勇气,打开心门,走进尊重心灵呼唤的新天地。
3.寻找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够代表变革运动愿景的语言,并赋予其力量,使它能够再杂乱无章的公共领域中生存、发展。
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原创: 陈晓玲
来源|心森林教师成长中心
中西教育本一家
以前,我觉得中西方教育理念与教学现状相去甚远,其实不然,同样是育人工程,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比如,帕尔默预感:“我们的社会将愈来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价值——包括那无情而又愚蠢的标准化测试——我深感其对教育的冲击”。原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一直如影随形,“垂帘听政”着他们的教学。
再比如,美国教师经常遇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情境,我们平时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知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象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多蠢!我居然以为已经掌握了这玄妙的艺术……”
看到这里,我笑了,原来中西教育本一家啊,我们中的很多教师都非常热爱教学,但我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我们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心会怀疑,会动摇,甚至是会退缩。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教学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日复一日地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帕尔默提出,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有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帕尔默道出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的观点:真正的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插一句话,其实“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读书也如教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找回“我”自己
我们的教师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帕默尔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果帕尔默的观点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研究偏离了方向?我们苦苦追寻的一切外因其实是隔靴搔痒?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自我内心的成长?
作者用了生动的故事,描述发自真实自我心灵、与自我天性契合的教学是如何不仅仅守护了教师自己的灵魂,更是爱护了学生的心灵,而疏离了真实自我的教学又是如何伤害自己的灵魂,不可避免地最终侵犯到学生,把心灵疏离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身上。只有依托优秀教学生命之源泉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滋养,教学工作才是人性化的天职,是内心深层愉悦与对外部联系深层渴望之间交融的圣殿。
我们都渴望教育返璞归真。鲜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而教师要成为心灵导师,首先需要自我意识的唤醒,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认识“我”自己
帕尔默说,要先问问:“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
怎样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呢?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自觉,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走通“思维的两条道路”。思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教师要能够“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思维的“第二条道路”指教师能够“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也就是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
1、直面心灵。
很多的时候,我们“戴着别人的面具”,沿着别人踩出的脚印前行,可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这每天都要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教学工作渐渐让很多人失去热忱与勇气,失去了心灵。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然而,“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
直面心灵,让教学发自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样我们就离学生近了一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聆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呢?帕尔默告诉我们,他暂时还没找到更为独特的办法,有的是放之天下而皆准的办法:“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自言自语”,被我们常人认为是神经质的行为,其实,在自言自语中,我们可以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听到来自灵魂的声音。
帕尔默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尔默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帕尔默所描述的画面很美,美得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与之相遇过,但我愿为之而努力与寻觅。
2、挑战心灵。
这本书里提到我们在教学中很少提及的词:恐惧。这里说的恐惧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惊恐万状的样子,而是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潜滋暗长的、我们不易觉察的情绪。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努力、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作者揭示了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分离状态,甚至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分离状态。
其实,教学中还有另一个恐惧的群体:学生。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句话引起我久久的沉思,这是多么难的境地,作为教师,我们明明知道上天给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是让我们少说多听,但是,我们的职业习惯曾几何时让我们“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我们甚至连认真倾听学生已经发出的声音都不具有足够的耐性。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
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经常去占领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为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其实,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
学会解读学生的恐惧,也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然后努力克服恐惧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这是一个心灵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更想说的是,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帕尔默得经历多少潜心观察、思考与体验,才能发现藏匿在内心深处的不易觉察的秘密。
“来自地狱的学生”,书中这样形容班上个别让我们头疼的学生。作者在教学中也会有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困境:“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那天我知道了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是的,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中我们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开小差”不仅搅扰了我们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教师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我们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们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原来,这些行为的本质是,我们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们时内心的恐惧了,我们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
3、超越心灵。
教师如何才能够拥有用心灵联系课程的智慧?如何能够让优秀教学源自心灵?能够让教学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尽的变化?作者明示我们:“无须再为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哪种教学方法技巧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了,最重要的是以富于魅力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凭籍教师心灵与伟大事物魅力的联系,“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地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教师的声音。”尽管我不是很能理解帕尔默这里的“伟大事物”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愿意猜测为是教学中发生的良好互动的一切。
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陈述个人教学的案例时对个人心灵挣扎的描述,这种描述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基于对自己心灵的彻底体察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洞悉,并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换位思考,交替进行,夹叙夹议,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对教育同行的热情激励,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心。这种叙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层层的逻辑的论证说服力更强,更能关照到深层的现实的问题,带领着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藉由此书,我知道了,我们更应该用心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动,在解剖中认识真正的自我,变回自我!惟有如此,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教学实践中的六大悖论
诺贝尔获奖者物理学家博尔曾提出一个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应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他给出了悖论概念的基本理解,在一定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的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帕尔默认为教与学就是这种悖论的原理。教与学不是分离的,老师不是只说不听,学生也不是只听不说的。教与学就是相辅相成,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的。
书中提到的教学实践中的六大悖论是: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作者认为教学是由一系列教与学的悖论组成的整体,由教师、所教学科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它,任何分离或片面强调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学陷入困境。
悖论原理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在书中经常谈到教师工作坊,这类似于我们的教学研讨会或集体备课。帕尔默谈到在工作坊中让每位教师写一篇短文,简要描述最近两个教学片段:一个片段是课上得如此精彩以至于你认为你天生就适合教学;而另一个片段是课上得如此糟糕,以至于你希望你根本没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种悖论的体现了,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的一塌涂地!因此,我们不必为自己某一节课的失败而认为自己的能力或价值就是如此,教学勇气告诉我们,我们只是这一节课或这个知识点没有处理好,我们还有更大的机会去学习,下一次就会上得很精彩的!
看到美国的教师工作坊,我突然想到了我们的集体备课。现行状态下的我们的集体备课方式是不是可以作些改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着重备外在知识准备与教学技巧,而忽略了教师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和学生学情的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仅分享自己的成功做法,也讲失败的案例?我们是不是真正敞开心扉呈现自己的内在景观,分享给大家?
在今天教师职业倦怠呈蔓延之势,在我们的教育面对一种集体困境的背景下,《教学勇气》一书的教育理念,确实让人疑团渐开,勇气倍增。书中洞悉教师内心世界的智慧如此让人折服,对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呼唤如此扣人心弦。愿更多教师能够聆听到大师智慧,使得昨天漫长艰辛的跋涉,融化成心灵旅程的起点,换取教与学精彩的明天。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